媒体报道

去中心化:微信抄袭泛滥的原罪?

如今微信公众号抄袭泛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早在今年初,新华社就已发文批判微信公众号抄袭严重,各媒体也呼吁“别让‘抄袭风’毁了微信平台。今年5月份,上海律师朱斌提交的微信公众号抄袭的起诉状已被立案,书面受理通知已经发出,国内首起针对公众号抄袭的案例维权也即将启动。

关于微信公众号,圈内有句话叫“1人原创,99人抄袭。”笔者最近多次在微信搜索本人文章标题,每篇文章的搜索结果达到几十到几百条不等,大号往往会署名,小号直接抄,不署名或者署上其他人的名字,然后改掉出处的比比皆是。如果要一个个去维权,可能耗费巨大的精力与时间,因此,有时候抓到有知名度的大V抄袭或转载会要求其删稿,但在看到一大波未授权的搜索结果的时候,有时候只能一声叹息。对于微信抄袭现象痛恨但无能为力,这可能是很多原创者共有的悲哀。

目前,微信对公众平台泛滥的抄袭现状也开始有整顿措施,比如发布了处罚规则,侵权达五次将永久封号。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原创声明”功能,第一批公测对象为微信认证的媒体类型公众账号。申请“原创声明”的文章发布后,“原创声明”系统会对会自动注明出处。微信内部有同学向笔者表示,目前仍是原创声明、评论、页面模板合成“原创保护”,按照原创度、原创文章数、注册时间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公众帐号,符合条件的帐号即可收到开通通知。

去中心化意味着无为而治缺乏监控 流量驱动导致泥沙俱下抄袭泛滥

是什么造就了微信公众号抄袭的泛滥?这个我们从微信的去中心化去追溯。微信本质是一个中心化的平台,而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服务平台的一端,其本质是需要满足人们对各垂直领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所以把这部分平台开放出来,让各领域具备“认知盈余”的各类人进入平台提供垂直领域特色的资讯,这就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导致的一个结果首先在于微信公众号账号开设的门槛低。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开设公众账号,而公众账号运营者背后的动机无疑就是寄希望该账号形成巨大的粉丝量,进而通过流量变现。利益驱动导致微信公众号粗放式的扩张,泥沙俱下,平台的监管在此时已经难以跟进。

张小龙曾经阐述微信的去中心化,他希望微信成为一座森林,而不是自建宫殿,所有的生物或者动植物能够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而不是微信自己去建造。这个比喻很好的阐述了去中心化,即微信并不去引导、强设置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对接公众平台方、第三方。微信是通过无为而治,不引导不设限,让内容与用户行为在其中自由生长,让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组织自己的客户。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必须自己去找流量与用户。流量与用户的来源对于小部分人来说,是来自于个人影响力,比如原微博大V可以通过引导将粉丝导入自身公众号,这部分人很容易可以形成海量粉丝。对于大部分公众号来说,找流量找客户,首先就要找内容。

通过内容引导关注者分享,形成粉丝吸附力,这是完成利润创收的前提(比如微信公众号流量主开通需要5万粉丝)。但事实上,如前面所述,微信公众号没有任何门槛,结果是许多没有原创能力的公众号运营者都参与了进来,即便对这些抄袭者设置各种处罚条例,依然阻挡了这部分人对内容的复制搬运,这部分运营者如果不去抄袭、转载、搬运,他们的公众号便会荒芜。

去中心化意味着微信公众号需要跟第三方一起来共同建造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长盛不衰需要将优质内容源源不断的流动触达用户,而微信的去中心化的本质是不推荐、不引导、不监控,这决定了其对内容的放任姿态,在张小龙看来,没有平等话语权的平台里,很难有所谓的用户价值。这只对了一半,去中心化可以让优质内容脱颖而出,但事实上未必可以让优质内容创造者脱颖而出。

流量生意与去中心化的本质目的产生矛盾  原创内容生产者的价值被忽视

虽然腾讯希望广大合作者能够借助微信平台的巨大能力,实现自身的成长,并同时反哺这个平台。但微信的流量机制又在倾向于扶持垂直领域的一个个中心化的流量个体,推动粉丝与流量的中心化。这里我们看到,微信引入广点通,为粉丝过5万的公众号开通流量主功能匹配流量广告,间接扶持内部的流量中心。

流量中心不等于优质原创内容中心。在广点通正式放开之后,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去中心化形态,那些真正能生产优质原创内容但缺乏粉丝的自媒体,并不能从微信获得中心化的入口曝光与推荐。因为绝大多数有资格试水广点通的公众号以粉丝数为评判标准,这其中,去中心化的自然生长的机制孕育出许多复制粘贴党,变相掠夺别人的文章或内容充实自身的粉丝与流量与收入,并不断变相伤害原创作者本身的内容制造动力与价值释放。

这里看出,微信生态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腾讯是做流量生意,流量生意的本质是将内容变现,广点通接入微信之后,即流量资源提供方对应自媒体运营者,共同向广告主收费,但从根本上,公众号导入的流量都被微信吸收。当优质内容被各个中心化的大号轻易拿去换取流量资源时,许多内容创造者的价值被践踏,因为并不是每个优质内容创造者都拥有粉丝号召力,而前面提到原创保护机制,事实上有极高门槛,将这部分原创者的版权保护权利被剥夺,这套机制反过来让原创者的优质文章等内容为其他拥有海量粉丝的大号做了嫁衣。从这里看,微信公众平台生态圈正在不可避免走在微博这种扶持大V的老路上。

微信公众平台的稳定性需要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结合

张小龙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关注任何公众号的话,可能看不到任何公众号的存在,微信并没有一个中心入口来提供给他们,这是去中心化在微信里面的一种体现。

根据凯文凯利《失控》一书中论述的去中心化的观点就是:它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的特质,并且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其中的优点很明显,表现为适应性强、可进化性、弹性、无限性、可以放大结果。所以对应到微信,张小龙就说到,每天有近千万的公众号,在微信里面很活跃,他们的活跃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带来的。这里体现出成千上万的公众号的自适应性与无限性的增长可能,我们也看到微信的去中心化机制导致微信公众号迅速形成的指数级别增长。

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不可控、不可预测、不可知。优质的原创内容、劣势的谣言、不可避免的版权侵权、不可阻挡的大量抄袭、人云亦云的鸡汤也从中不断涌现诞生这些负面效应不可避免也会对微信产生伤害力。

去中心化可以对应到我国古代道家的思维本质。《道德经》里面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究无为而治,不讲究控制,这可能是去中心化的思维。而儒家则讲“现世事功,治国平天下。”,讲主观能动性与控制,这是中心化的思维。在古代最终是儒家掌控了主导权,也确实也把这套思维打造成了一个封闭而又稳定的文化体系。而张小龙要把微信打造成一个动态而又稳定的系统,必然需要在去中心化的基础上,加上中心化的控制与主导。

去中心化的本质是让微信公众平台整个生态形成一个缺乏中心点的森林。微信作为一个封闭生态,让森林万物生长。但偌大的森林会将许多东西包裹隐藏起来,大量内容被抄袭同时,也缺乏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去曝光监控它们。这时候去中心化往往会导致一种失控的局面——各种公众号为在基于找流量为自身创收导致抄袭的泛滥,让原创者生产内容的动力下降,并产生大量的原创内容版权法律纠纷,如果抄袭事件持续发酵导致后续大规模的侵权举报大量发生,伤害到的则是微信品牌本身。所以,去中心化的个体生存所依赖资源的资源越少,越需要控制力。公众号本身是偏媒体属性,媒体属性必须要有门槛。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必然需要引入中心化的控制,才能避免整个生态系统的失控。

但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界推崇的一种思维,在移动互联网行业,很少有产品能够像微信一样可以真正做到这一步。回到标题的命题,我们可以总结,优质原创内容是否为内容生产者带来利益与微信不是共赢关系,而优质内容是否产生足够多的流量才能与微信产生共赢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微信“原创保护”的对象也是针对流量大户:比如首先是认证的媒体或企业公众号,运营时间在1年以上,且有持续的运营规划,且按照原创度、原创文章数、注册时间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公众帐号。这套过滤机制几乎将绝大部分公众号挡在了原创保护之外。

因为微信公众平台去中心化的设计,本质是流量生意,每一个公众号个体自己创造或聚拢流量,每一个小的中心都在为整个微信平台大池子贡献流量,各种中心化的个体针对各种原创内容的抄袭转载恰恰让优质内容在公众号之间不断流转,带动了用户活跃度,也带动了整个微信自媒体内容生态圈的繁荣。只有优质内容被持续搬运到流量大户,才能将盘子做大,这符合微信生态设计的愿景,这种顶层设计可能才是微信公众平台抄袭泛滥的原罪。

相关新闻